快捷导航

新闻中心

新濠天地官方网站畜牧业基本情况十篇
2023-10-05 12:13:10

  自1972年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简称IFOAM)成立以来,很多国家兴起了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热潮。生态畜牧业(EcologicalAnimalHusbandry)是指运用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和物质再生原理,将畜牧业与生态经济进行有机结合,以资源高效转化、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为目标的畜牧业发展方式[1]。生态畜牧业是迄今为止畜牧业发展的最高层次,也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鉴于此,国内外很多学者对生态畜牧业展开了相关研究。在国外,Landbau研究了生态畜牧业中动物福利(Animalwelfare)的管理,提出在发展生态畜牧业中要提高动物福利,从而实现畜牧产品的标准化和安全化生产[2]。Wilhelms详细阐述了生态畜牧业的内涵及特点。Schumacher利用BiolandAssociation的有关数据,从生产和销售两个方面研究了生态畜牧业与原始畜牧业生产的差别[3]。国内学者对生态畜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关于生态畜牧业的理论探讨[4-6]。2)各地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7-10]。3)生态畜牧业的相关领域研究[11-13]。 综合而言,目前关于生态畜牧业的研究多见于概念内涵、发展目标、实现途径等方面的定性分析,相关的定量分析较为缺乏,特别是对牧业经营者的认知、态度、动机、行为等方面的定量分析更为少见。文中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基于产业链管理的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发展研究项目为平台,对甘肃省部分农牧区的576个牧户进行实地调查,定量分析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甘肃省的生态畜牧业良性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甘肃省是我国的五大牧区之一,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以甘肃省为例分析农牧区牧户(文中的“牧户”指广义的畜牧养殖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理论框架 1.1模型选择 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会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其中内因是主导因素,外因是辅助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可将影响牧户对生态畜牧业认知的因素分为三类:一是户主个人特征(A),二是家庭畜牧业生产经营状况(B),三是外部影响因素(C)。计量分析模型可以表示为:Pj=f(Aj+Bj+Cj)+j(1)式中:Pj代表牧户对生态畜牧业是否认知,f()为函数,j为随机误差项,代表无法观察到的其他影响因素。文中被解释变量为虚拟变量,解释变量也大多为虚拟变量或非连续变量,因此采用logistic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回归模型的形式为:式中:Pj代表牧户对生态畜牧业认知的概率,为常数项,n为待估计系数,xnj为解释变量。 1.2变量说明及假设 文中基于甘肃省畜牧业发展现状,综合分析牧户行为,归纳出影响牧户对生态畜牧业认知的潜在因素[14](表1)。并提出如下假定:1)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受到户主个体特征影响,如户主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一般来讲,年龄较小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户主认知程度更高。2)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受到家庭畜牧业生产经营情况影响,如饲养规模、专业化程度、畜牧良种使用情况、畜产品商品化比例、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和畜禽排泄物处理情况。一般来讲,饲养规模较大、专业化程度较高、畜牧良种使用率较高、畜产品商品化比例较高、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较高和畜禽排泄物处理比较合理的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更高。3)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如当地生态情况、政府技术推广情况、政府对疫病与药物残留的监管和政府对生态畜牧业宣传情况。一般来讲,在政府技术推广越大、政府对疫病与药物残留的监管力度越强、政府对生态畜牧业宣传力度越大的地区,该区域内的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更高;当地生态情况对牧户认知的影响方向暂时无法确定。 2数据来源及统计特征 文中分析所用的数据来源于甘肃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产业链管理的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发展研究的部分实地调查资料。生态畜牧业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经济活动,根据生态畜牧业的结构不同,主要分为牧区生态畜牧业、农区生态畜牧业、城郊生态畜牧业和山区生态畜牧业四种类型[15-16]。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根据生态畜牧业的结构标准,结合甘肃省各地区实地情况,选取了甘肃省安定区、康乐县、宁县、肃南县、永昌县等五个县区为样本点。在调查过程中,共向经营畜牧业的牧户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76份,问卷有效率达96%(表2)。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整理发现(表3),生态脆弱地区的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较低,仅有36.27%的牧户对生态畜牧业有一定认识;被访户主的平均年龄为48.25岁,且一般从事畜牧业经营的时间较长;大部分户主的受教育程度介于小学和初中之间;牧户饲养规模不大,平均为9.35头左右;大部分牧户采用舍饲的方式经营,专业化程度不高;大部分牧户能够经常使用优良畜种繁殖;样本牧户的畜牧业产品80%以上都用于销售;样本牧户畜牧业经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40%左右;大部分牧户的畜禽排泄物经过简单发酵处理,主要用于种植业肥料;大部分样本区域的生态情况较差;大部分基层政府推广技术的频率介于偶尔和经常之间;政府对动物疫病和药物残留的监测力度较弱;大部分政府对生态畜牧业的宣传力度一般。 3模型估计过程及结果分析 在对计量模型进行估计之前,应该对解释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以观察所选择的解释变量在统计意义上是否合理,同时进行拟合优度检验,以观测实际值与估计值之间的差异情况。 3.1多重共线性检验和拟合优度检验 在研究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中,首先以户主年龄为因变量,其他11个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个变量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过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多重共线性的衡量指标主要有Tolerance和VIF。一般来说,Tolerance在(0-1)之间取值,Tolerance的值越大,代表变量之间的独立性越强;此外,当VIF<10时,便可认为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综合Tolerance和VIF的指标值,文中认为12个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在统计意义上变量的选定比较合理。在牧户认知模型中,Omnibus检验的卡方值为15.367,非常显著;HosmerandLemeshow检验的P值为大于0.05,也通过检验,模型拟合的较好。#p#分页标题#e# 3.2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3.2.1估计结果 利用SPSS16.0软件,选择Enter方法对牧户认知模型进行Logistic回归。表5列出了模型的估计结果,其中包括非标准化系数、标准化系数、Wald值和显著水平。 3.2.2结果分析 表5列出了Logistic回归的分析结果,其中专业化程度、畜牧良种使用情况、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政府技术推广情况、政府对生态畜牧业宣传情况和政府对疫病与药物残留的监管对牧户的生态畜牧业认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牧户的专业化程度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10%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具体而言,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牧户要不断地提高专业化养殖水平,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主动地学习、积累专业化、科学化养殖相关知识,而生态畜牧业作为畜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必然随着牧户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被更多畜牧业养殖户所认知。 (2)畜牧良种使用情况对农户认知生态畜牧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5%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生态畜牧业的核心是采用高新科学技术促进畜牧业资源循环、高效地转化。而培育优良畜禽品种,降低能源消耗,加快畜禽生长速度,提高饲料转换率,更是核心中的核心,伴随着牧户使用畜牧良种的比例的不断提高,科学生产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其潜移默化的提高了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 (3)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对农户认知生态畜牧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5%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伴随着政策导向及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畜牧业始终稳固其在农业中仅次于种植业的生产部门,并且因其附加值高、相对较短的生产周期、生产灵活等特点,越来越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户生活水平的重要力量。随着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的不断提高,如何科学、合理的发展畜牧生产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户重视。 (4)政府对生态畜牧业的宣传情况、政府的技术推广情况对牧户的生态畜牧业认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分别在5%和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政府对生态畜牧业的宣传和相关的技术推广力度越大,牧户认知生态畜牧业的概率也越高。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牧户获取生态畜牧业的信息渠道较窄,大部分牧户的自学能力相对较差,但是又对发展生产畜牧业有着强烈的意愿。此时需要基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宣传生态畜牧业的相关知识,正确引导牧户由传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过渡,同时为牧户提供持续优质的技术服务,这不但能够增强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更能够提高牧户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热情。 (5)政府对疫病与药物残留的监管对牧户的生态畜牧业认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5%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具体而言,政府加强对畜禽疫病和药物残留的监管力度,能够增强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政府应该充分利用激励和约束手段,在生态畜牧业的宣传和技术推广方面给予牧户较大的扶持,同时对牧户的生产进行较为严格的监管,这不但能提高牧户的生态畜牧业认知,更能保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4结论与讨论 文中基于对生态脆弱地区牧户的实地调查,通过建立Logistic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生态视角下牧户经济行为现状及影响主要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较低,同时政府对生态畜牧业的宣传情况、政府技术推广情况、政府对疫病和药物残留的监管情况、牧户的专业化程度、牧户使用畜牧良种情况、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对牧户的生态畜牧业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要提高生态脆弱地区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进而将认知转化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行为,需要有关部门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各级政府要加强生态畜牧业的宣传,增强广大农牧民生态畜牧业意识。生态畜牧业是从可持续发展和畜牧业自身特点的角度出发,将生态平衡和畜牧业发展有机结合的新型畜牧业。目前。许多农牧民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还相对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进程。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广泛深入地开展生态畜牧业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农牧民从根本上认识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优势,自觉地投入到生态畜牧业的建设之中,形成保护环境、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良好氛围。 (2)加强生态畜牧业保障体系建设。当前,现有的畜牧业保障体系相对薄弱,严重影响着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因此要大力加强畜牧业保障体系建设。具体如:加强优良畜禽品种的研发、推广力度;加快完善动物疫病特别是重大动物疫病防疫技术体系,推广畜产品安全加工技术体系,建立健全畜产品生产的标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

  (一)充分认识畜牧业平稳发展的重要意义。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连续三个1号文件,都对大力发展畜牧业作出明确要求。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畜牧业产值已超过1.3万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畜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各级畜牧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上来,把行动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畜牧业的各项工作。

  (二)明确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在畜牧业发展新的历史阶段,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结构,改善品质,提高效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畜产品进口调控,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为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三)加快制定和实施畜牧业发展规划。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十一五”期间畜牧业发展规划,突出重点,明确发展方向。要根据不同区域资源、技术、市场和产业发展状况,优化要素组合,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进奶牛优势区域、生猪优势区域和肉牛肉羊产业带建设。

  (四)大力推进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转变增长方式是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各地要以转变养殖方式为切入点,进一步总结近几年养殖小区建设经验,加强标准化养殖小区示范建设,发展适度规模化养殖,提高畜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积极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实施畜牧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养殖技术,切实提高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五)努力提高畜禽良种化水平。良种、良料、良法是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保证,良种是关键。各地要科学制定和实施本地区的畜禽良种建设规划。加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场建设,有效保护当地的畜禽种质资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发利用。要加强畜禽良种选育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适应本地发展需要的畜禽育种繁育体系。要加大畜禽良种推广力度,提高本地区畜禽良种的覆盖率。

  (六)切实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各地要继续加大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认真做好畜禽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控工作。制定本地区种畜禽疫病净化方案,净化种畜禽主要疫病,从源头提高畜禽健康水平。要继续加大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措施,力争使本地禽流感和口蹄疫免疫率达到100%。加强重大动物疫情监测预警预报,完善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反应机制。

  (七)不断完善畜牧业生产者与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要引导和鼓励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者协会及股份合作制联合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要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与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参与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益分配,提高农民在农业产业化中的获利水平。要进一步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维护农民的利益。

  在我国的农业体系中,畜牧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生产的畜产品是人们最主要的副食品,为了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发挥重要作用。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生产信息统计工作能蚣笆庇行У胤从吵鲂竽烈档纳产现状,只有提高生产信息统计工作的准确性,才能使其在畜牧业的发展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提高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工作水平,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一般情况下,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都是由基层单位完成的,这些单位没有配备专业的统计人员,通常由村委会人员统计,这些人员需要同时负责多方面信息的统计与报表工作,这些工作过于繁杂,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畜牧业生产信息的统计工作。与此同时,这些单位中的人事变动相对频繁,有的工作人员刚刚熟练这些信息的统计工作,就可能因人事变动离开这个职位,更换其他统计人员。此外,由于畜牧业统计的过程过于复杂,一些养殖户对畜牧业统计工作的认识存在一定的问题,考虑到自身利益的原因而隐瞒自家养殖情况,严重阻碍了生产信息统计工作的进行。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造成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中的数据质量不高的情况。

  基层统计人员是政府开展畜牧业统计工作的直接执行者,这些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与职业素养是影响数据真实性与准确性的关键因素。在进行信息统计时,大多数的基层统计员会通过防疫员来获得春季防疫和秋季防疫等入户调查的资料,但是,防疫调查与生产信息统计无论在调查目的,时间节点以及统计方式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并且畜牧业生产的周期性也会对信息统计的数据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经常会出现基层统计与动监部门统计间存在较大差异的现象。

  在目前的畜禽监测调查中,一般是根据不同品种的畜禽养殖规模为临界点的,在每年的年底阶段,都要通过摸底调查来确定生产经营单位与畜禽规模户名录,在确定这个名单后,这些单位将成为年度内的固定观测对象,不会发生变化,并且需要对他们的生产情况进行定期的调查。由于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周期性,仅凭在年底阶段对存栏量进行调查的结果无法准确地反映出全年的生产信息。对于这个年度都有较大养殖量的养殖户而言,在年底进行调查并不能达到切割点,就不会被列入养殖户的名录。所以,这种确定养殖户名录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局限性,会造成养殖户名录不全面的现象。

  首先,在畜禽监测每年的报告中,会出现这一年因患病而死亡的畜禽数量,如果养殖户与生产经营单位已经对这些死亡的畜禽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就能够如实上报死亡数量,但是,如果没有做好死亡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就会出现瞒报的情况,导致死亡数量难以搜集。其次,监测报告中还会有购买饲料量等数据,在调查过程中,大型的养殖单位由于有自己的会计部门,可以将账面上的实际数据申报给调查人员,这些数据的准确性较高。但是,如果养殖户没有自己的会计人员,就只能以其口头申报的数量为准,这些数据没有书面的记录可供查询,只是凭借记忆申报,数据准确性较低。此外,在调查数据时,还会出现随意填报的现象,导致一些数据根本不符合逻辑,数据线 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工作改善措施

  为了保证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数据的质量,必须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为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建立专业能力过硬,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信息统计队伍。其次,对统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通过专业的培训来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提高统计队伍整体工作能力。最后,增加宣传途径,提高宣传力度。基层统计单位可以通过张贴海报、知识讲座、悬挂横幅以及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的宣传工作,明确调查制度与统计工作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调查对象的觉悟与积极性,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基层的动监所能够掌握其辖区内的畜牧业生产经营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尤其是能够掌握养殖户的防疫入户调查数据,根据这种情况,可以将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工作交由防疫单位进行统计,并将统计后的信息数据通过上报提交给基层动监所,而核实到户的底册,则可以交给村委会保管,并由动监所与统计单位联合对统计数据进行汇总与评估,审核完成后则需向上级统计部门提交报表。这种做法可以提高畜牧业生产信息的一致性与准确性,做到有据可查。

  畜牧业的生产过程具有周期性的规律,目前通过检测获得的养殖户名录主要是由在每年的年底阶段对养殖户进行调查而确定的,如果在这一时间段,养殖户恰好没有达到切割点,那么这一养殖户就不会出现在名录内,导致名录不完全。为了改善这种状态,在进行调查时综合统计养殖户全年的规模与养殖数量,同时参考年底阶段存栏数量确定名录,使名录的确定方法更加合理。

  建立起“农村牧区住户基本情况台帐”,重点保存好夏季普查台帐、农业普查台帐。这些基础台帐要同时建立在镇和各村,以便镇村两级能及时、准确掌握农村的基本情况。这些工作将充分显现它的优越性,在一些专题调查和临时性调查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做好统计工作,队伍是关键。只有提高基层统计员业务素质,保证基层统计工作队伍的相对稳定,才能保证基层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和严密性,才能保证统计基础源头数据的质量,才能促进统计工作朝着“快、精、准”的目标不断迈进。为此2011年我们将在旗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乡镇统计员进行系统的业务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实施保险政策,可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保险政策不仅可以规避畜牧业生产中的风险,减低经济损失,而且能够促进对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防止因病死畜禽引起的环境污染。与此同时,还有利于调查对畜禽死亡数量的统计,提高数据有效性。对于调查时饲料数量等信息搜集难度较大的问题,必须全面了解养殖户与经营单位的具w情况,通过网络的形式对规模较大的养殖户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其他养殖户可通过记账形式进行采集,并保证这些养殖户每天的收支信息都要登记入账,定期收取帐页,数据经核实后由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进行汇总录入,产生最终形式的报表。这种记账形式的数据采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养殖户的工作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相应的补贴,提高他们配合工作的积极性。此外,基层统计部门还需要运用信息统计相关知识,对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向上级提交生产信息的分析报告,为领导作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我国北方某村镇畜牧站在党委、政府及农牧管理部门的指导下,立足实际,注重调查研究,通过各乡镇统计助理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全年的农牧业统计工作,且未出现养殖户漏记、统计信息不全的问题。

  畜牧站在3月28日召开了春季动物防疫专题会议,就今年的春防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要求全镇春防工作从4月初开始,力争在4月20日前全面完成春防普注工作任务,切实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针,牲畜口蹄疫、猪瘟、禽流感及鸡新城疫、 羊痘免疫密度必须达到100%,要健全和规范免疫档案,免疫动物的标识率要达到100%。

  畜禽产品价格监测工作、月、季固定统计报表以及上级安排的各种临时报表。培训乡镇畜牧统计信息员2次。畜牧公共信息平台运转正常,按时完成全县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场及养殖小区等信息的报送工作。作为一名敬职敬业的优秀统计员,谭冬梅在县畜牧兽医局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州被评为优秀统计员。

  全年能繁母猪头投保33394头;投保金额400728元;保险赔付143头,赔付金额75950元。投放救灾贴息贷款633笔,投放资金2643万元。

  2013年,该区继续作为农业部生猪、蛋鸡、肉牛生产定点统计监测站,我们本着“为行业领导决策提供参谋,为基层养殖者提供信息指导”的原则,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对基层畜禽监测统计员进行了培训,对各项统计数据进行了核实,并做到及时准确上报,为各级政府和权威部门的科学决策和宏观调控提供了线 结束语

  综上所述,畜牧业的生产信息统计工作是判断畜牧业生产发展情况的重要依据,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信息统计工作水平,保证信息统计质量,才能够促进畜牧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1]王长美.关于乡镇畜牧业统计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24).

  [2]岳潇.畜牧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3(16).

  [3]冯颖.对加强和完善畜牧业统计的探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09).

  1.1畜牧养殖品种的转变优良的畜牧养殖品种是现代化畜牧养殖的关键,目前,我国的优良品种率占整个畜禽存栏的比率不断增加,各个地区均不断引进高质优产的外国品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现代化的品种繁育和推广体系[3]。各地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通过育种研究,繁育出适合当地特色、适合市场需求的特色品种,养殖品种逐步从土杂品种向优良品种转变。以猪为例,杜洛克和长白杂交模式以其体型优良、肉质鲜美、出肉率高、经济价值高得到养殖户和消费者的认可,为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2畜牧养殖方式的转变目前,我国畜牧养殖处在传统养殖方式向现代化养殖方式过渡的阶段。传统养殖方式是以农户为单位、规模小、品种多、人畜混居、混放混养的粗放型养殖方式[4]。从全国的角度看,我国的畜牧养殖方式仍然以传统养殖方式为主,就个别品种和个别地区看,养殖方式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畜牧养殖方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育种方面,人们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本交方式,人工授精技术逐步推广,对加快猪优良品种的推广、提高受胎率、延长种公猪的使用年限、防止疫病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饲养方面,传统的粗放式养殖正逐步被科学合理的精细化饲养取代,精细化饲养根据畜禽不同的生理和生长阶段,采用不同的日粮配方,降低了畜禽饲养成本,提高了畜禽养殖经济效益。在管理方面,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来管理和经营畜牧养殖各个过程,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养殖的各个环节,通过使用电脑、手机等科技产品,人们能随时随地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日常管理,促进了畜牧养殖管理方式的飞跃式发展。

  物联网的发展,给畜牧业全过程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在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畜牧生产在繁育、环境、饲养、疫病、质量追溯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以物联牧场为代表的畜牧业,正朝着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发展。物联牧场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

  2.1光温水气自动控制,生长环境精确模拟畜禽的生长环境对畜禽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尤为重要,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养殖场都无法做到对畜禽养殖环境进行精确控制,因而无法进一步提高畜禽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物联网技术为畜禽生长环境的自动控制、精确模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通过光照、温湿度、气体传感器等采集牧场环境信息,将采集到的信息通过无线传输技术(WSN)和移动通讯技术,如蓝牙、Wi-Fi、ZigBee、3G技术等传输到服务器[5],应用程序将收集到的数据与数据库中的标准数据进行对比,集合专家系统、畜禽生长模型等科学准确的计算畜禽养殖环境数据,然后将指令发往终端设备,通过自动控制技术(温度控制器、光照强度控制器、CO2发生器等)对畜禽生长环境进行精确控制,从而提供一个良好的畜禽生长环境,促进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高[6]。

  2.2生长状态实时反馈,畜禽生长精细饲养畜禽在生长过程中,其个体的生长状态(如身高、体重、年龄、体温等)会发生巨大的变化,针对不同的个体生长状态,采用适合不同个体生长的饲料配方,进行畜禽生长精细饲养,才能更有效的促进畜禽生长,进而提高畜禽产品产量和质量。在物联牧场中,通过畜禽体征指标传感器,如压力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实时搜集畜禽个体生理状态数据,并将数据及时传输到服务器,集合畜禽精细饲喂模型,对畜禽饲料配方进行科学配比,从而保证畜禽生长所需能量,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畜禽产品产量和质量,同时,监测畜禽个体数据异常情况,将数据及时反馈给生产者,做到实时监测、实时反馈、实时处理。

  2.3动物疫病实时监测,疫情预警严格控制动物疫病是影响畜禽产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传染病,对畜禽养殖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动物疫病在发生前都有征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动物疫病的监测与预警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对畜禽个体情况的实时监测,及时了解个体生长状态,传感器将畜禽个体的生理数据(如体重、体温等)通过传输网络传到数据库,应用程序通过监测数据库中的实时数据,了解畜禽生长的实时信息,并将畜禽生长信息与最新的畜禽疫病数据相对比,及时监测畜禽生长状况,对疫情进行严格控制。

  2.4母畜数据实时传输,畜禽繁育动态监测畜禽繁育是畜牧业养殖的重要方面,在养殖产业环节中,占据着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RFID、二维码、传感器等采集技术的进步,母畜在期的各种生理数据都会发生变化,通过期母畜生理变化情况,科学地对畜禽进行配种和生育。以奶牛为例,期的奶牛,其活动量、步行数等都远远大于其他奶牛,通过对奶牛行为进行监测,可以实时了解奶牛的状况,科学预测奶牛时间,及时进行人工授精,保证奶牛产奶质量。在奶牛怀孕期,通过对奶牛身体状态进行监测,及时了解奶牛生长状况,保证奶牛顺利产仔。

  2.5质量管理精确控制,产品溯源可持续化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影响,农产品溯源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物联网技术的进步,极大提高了农产品溯源技术的水平。在物联牧场中,以二维码和RFID技术为主的个体标识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畜牧业物联网溯源平台已经基本完善。每一种物联牧场出产的产品,都可以通过标识在物联牧场的溯源平台中查到其产地、销地,并通过溯源系统对其质量进行严格把关[7]。

  3.1传感器技术将是物联牧场发展的关键在农业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中,感知层中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水平是农业物联网发展的关键[8]。我国畜牧业物联网现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在传感器技术方面,与其他行业差距较大。在畜牧物联网发展中,传感器技术仍然是物联牧场发展的关键,是否能研发出低成本、高精端、高灵敏度的传感设备,将直接制约物联牧场发展的水平。光照、温度、湿度、CO2、H2S等传统传感器和光纤、红外、生物等新型传感器的研发,将为畜牧业的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3.2低成本、高效益的物联网设备将是物联牧场应用的主要途径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畜牧业,要将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作为最终目标。与工业和服务业相比,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利润回报率低,因此,在未来物联牧场中,研制低成本、高效益的物联网设备,将是物联牧场应用的主要途径[9]。将物联网应用层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相结合,已经成为农业物联网发展的特色,开发更适合畜牧业发展的物联网设备,将为畜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效益。

  随着农业的迅速发展,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是今后一个时期内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和工作切入点,其中畜牧兽医技术管理工作对于预防动物疫病和保证肉品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过程中需要采用的对策,目的是使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工作更加适应新环境,以更好地处理在技术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当前,我国在主要农副产品及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具等农业技术规范方面制定了国家标准1000多项,行业标准1600项,这些标准的制定对规范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降成本方面,畜牧企业应该做的是降低自身的成本,主要通过提高劳动效率、增加技术投入、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等方式来提高效率。所以管理体制是影响畜牧业进行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因素,作为畜牧业质量把关的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系更是如此,但在畜牧兽医技术管理领域中关于饲料、兽药制成品相关方面的制度不健全,导致基层畜牧兽医管理体系分散,管理力度不均匀甚至出现管理缺失的现象。整体上表现为畜牧兽医管理体制的改革落后于农业管理体制改革。个体上的表现有:畜牧兽医相关管理机构的权责制管理不明显,兽医管理标准的层次不合理,采用国际标准程度低。国家和行业畜牧兽医管理标准在地方的配套标准不健全,不利于新时期农业改革的进行,尤其是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推广应用方面。由于过去缺乏对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研究,各基层现有标准难以与国家标准接轨,各基层标准指标体系很难适应畜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1]。

  因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地质条件不同,使得畜牧业在各基层生产力发展中所占的比重不同,畜牧兽医技术管理水平在实际中的运用程度不等,造成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水平相对过低,整体综合素质不高。加上各地区对畜牧兽医行业重视程度不同而相应的执法力度不同,有的地方畜牧兽医技术管理力量薄弱,在紧急情况发生(突发疫情)时,相关管理人员的应变能力不足,无法及时有效地控制疫情扩散,造成疫情事故发生。此外,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年龄普遍都偏大,对新技术的接纳能力比较弱,年轻的兽医从业者所占比例小且经验不足,在新老交替阶段需要通过良好的协调来度过。

  目前已知我国颁布的畜牧兽医相关法律法规有:《畜牧法》《动物防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畜牧兽医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畜牧兽医工作法律体系,在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执业兽医管理、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处置、动物诊疗、畜产品卫生质量等方面的法规还不够完善,相互间还有一些不协调的地方;《动物防疫法》中对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管理,没有体现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对动物及其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卫生监督和对畜牧兽医工作的有效管理,其实用性尚待提升;《动物防疫法》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在职能界定上有的地方出现脱节,很不适应当前形势下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的开展和对动物疫情的控制等[2]。

  优化畜牧兽医整体结构,完善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系,是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必要措施。要规范兽医管理机构,减少相关附属机构的设立,协调管理畜牧业的相关机构,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共同协作。建立明确的权责制度,科学配置管理部门,确保责任到具体部门。在总体改革进程上,努力使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的改革与畜牧业的改革同步,畜牧兽医技术管理水平跟上农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站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强调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这是我们党立足当前、新濠天地官方网站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加强基层执业兽医管理,使执业兽医除了专业技能外还有应对重大动物疫情的能力。保证兽医人力资源的储备,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

  在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需要制定畜牧兽医专门的法律法规,这是解决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矛盾的根本措施。建立总的法律体系也是规范兽医行为,提高兽医工作效率的保障,以推进畜牧业更深层次的改革。同时还需要落实相关法律的实施,确保有法必依和执法必严,要杜绝基层干部的贪腐行为,对监督检查环节中发现的假劣兽药要依据法律严肃处理。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畜牧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和动物产品的主要来源。兽医的技术水平是保障畜牧业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要件,是把控动物疫情的关卡和提高兽产品质量的必要技术支持。在当前我国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系不完整、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和法律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需要从原因找到解决对策,做到管理体系的完善优化,提高人才储备和技术发展,加快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以实现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系的创新性发展。

  [1]朱世界.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创新探析[J].中兽医学杂志,2015(7):49-50.

  当前,我国在主要农副产品及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具等农业技术规范方面制定了国家标准1 000多项,行业标准1 600项,这些标准的制定对规范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降成本方面,畜牧企业应该做的是降低自身的成本,主要通过提高劳动效率、增加技术投入、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等方式来提高效率。所以管理体制是影响畜牧业进行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因素,作为畜牧业质量把关的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系更是如此,但在畜牧兽医技术管理领域中关于饲料、兽药制成品相关方面的制度不健全,导致基层畜牧兽医管理体系分散,管理力度不均匀甚至出现管理缺失的现象。整体上表现为畜牧兽医管理体制的改革落后于农业管理体制改革。个体上的表现有:畜牧兽医相关管理机构的权责制管理不明显,兽医管理标准的层次不合理,采用国际标准程度低。国家和行业畜牧兽医管理标准在地方的配套标准不健全,不利于新时期农业改革的进行,尤其是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推广应用方面。由于过去缺乏对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研究,各基层现有标准难以与国家标准接轨,各基层标准指标体系很难适应畜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1]。

  因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地质条件不同,使得畜牧业在各基层生产力发展中所占的比重不同,畜牧兽医技术管理水平在实际中的运用程度不等,造成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水平相对过低,整体综合素质不高。加上各地区对畜牧兽医行业重视程度不同而相应的执法力度不同,有的地方畜牧兽医技术管理力量薄弱,在紧急情况发生(突发疫情)时,相关管理人员的应变能力不足,无法及时有效地控制疫情扩散,造成疫情事故发生。此外,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年龄普遍都偏大,对新技术的接纳能力比较弱,年轻的兽医从业者所占比例小且经验不足,在新老交替阶段需要通过良好的协调来度过。

  目前已知我国颁布的畜牧兽医相关法律法规有:《畜牧法》《动物防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畜牧兽医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畜牧兽医工作法律体系,在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执业兽医管理、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处置、动物诊疗、畜产品卫生质量等方面的法规还不够完善,相互间还有一些不协调的地方;《动物防疫法》中对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管理,没有体现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对动物及其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卫生监督和对畜牧兽医工作的有效管理,其实用性尚待提升;《动物防疫法》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在职能界定上有的地方出现脱节,很不适应当前形势下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的开展和对动物疫情的控制等[2]。

  优化畜牧兽医整体结构,完善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系,是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必要措施。要规范兽医管理机构,减少相关附属机构的设立,协调管理畜牧业的相关机构,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共同协作。建立明确的权责制度,科学配置管理部门,确保责任到具体部门。在总体改革进程上,努力使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的改革与畜牧业的改革同步,畜牧兽医技术管理水平跟上农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站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强调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这是我们党立足当前、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加强基层执业兽医管理,使执业兽医除了专业技能外还有应对重大动物疫情的能力。保证兽医人力资源的储备,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

  在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需要制定畜牧兽医专门的法律法规,这是解决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矛盾的根本措施。建立总的法律体系也是规范兽医行为,提高兽医工作效率的保障,以推进畜牧业更深层次的改革。同时还需要落实相关法律的实施,确保有法必依和执法必严,要杜绝基层干部的贪腐行为,对监督检查环节中发现的假劣兽药要依据法律严肃处理。

  以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方式存放并遗留下来的历史记录,经档案管理人员的收集、整理、分类后所形成的各类档案,均属信息资源。加强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能为领导层制定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还能维护各方经济利益,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此外,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的价值,可确保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效实现[1]。

  除了畜牧、兽医、草业等基础专业外,人事管理、财务、项目、组织机构改革与大事记载等信息均为畜牧档案的记录范畴,其真实地反映着畜牧行业的历史发展进程。上到畜牧业的投资与管理,下到行业人员招工,评职、工资调整等,均在档案信息中有着详细体现,这为畜牧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畜牧档案是由畜牧业在生产、经营、科研等活动中的各项信息所组成,其不仅清晰地反映着一个地区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与具体成果,更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加强对畜牧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畜牧科技的推广与应用以及科技成果申报等各方面均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充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所得,能够有效推动畜牧业稳定健康的发展。

  要想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便需做到依法治牧。对此,相关管理部门在执法监督管理过程中,应首先确保各项法律法规制度的合理运用,规范畜牧行业生产过程的同时约束其相应的经营行为[2]。在畜牧档案信息资源中,不仅有针对畜牧生产过程中各项事项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据以及执行标准,还详细记录了该行业从业人员在行政执法管理过程中的各项具体案例资源。如:动物疫情检测、畜禽疫情普查结果、执法人员管理档案资源等。其中,根据畜牧业中生猪行业的发展实际,国家专门制定了《生猪主要传染病免疫程序》等。针对这些有用资料,若能加以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将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有效控制生猪传染病的传播,进而提高其经济效益。此外,相关管理部门还应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结合精细化的管理思想,以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依法行政意识,使其能积极、自动的为经营者服务,促使畜牧业逐渐往法制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3]。

  畜牧档案全面详细的记录了整个畜牧行业所开展的各种活动,是畜牧系统全部活动的原始记录,所以为了全面提升畜牧档案管理水平,便需要构建完善的畜牧档案管理体系。其中,畜牧行业管理者需要充分认识到畜牧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加大畜牧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全面改善畜牧档案管理的环境,合理的将库房和办公区域分开,并根据实际情况配备计算机、数码相机、防磁柜、音像档案柜等基础设备[4]。同时,根据畜牧档案管理的实际需求,构建市、县、镇三级畜牧档案管理体系,以及畜牧档案信息采集系统,巧妙设置畜牧档案管理的电子传输平台,从而有效实现畜牧档案逐级月报制度。新濠天地官方网站此外,还需要根据畜牧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灵活制定档案管理制度,有效形成科学动态的长效档案管理机制,从而确保畜牧档案管理的规范性。

  为了全面提升畜牧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效率,一是应全面做好畜牧基础性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着重对重点畜牧品种发展的档案资料进行分类整理,逐步建立起猪、牛、羊等几种常见的家禽资料库,为准确全面了解整个畜牧行业的发展变化情况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二是需要综合整理地区特有的畜禽品种的发展档案资料,分别构建县市两级的畜牧档案;三是应该根据地方畜牧的实际情况,建立地方标准档案;四是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强化畜牧行业科技成果的档案资料,收集市、县区两级的畜牧技术推广成果。

  提升畜牧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效率,首先应该不断强化畜牧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关系,提升整个畜牧档案管理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的互动联系,大幅度提升畜牧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从根本上减少畜牧档案管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全面落实畜牧档案管理的各项业务规章和技术规范内容[5]。严格按照国家畜牧档案管理局所制定的各项技术标准,逐步开展畜牧档案的数字化、电子化文件归档、数据库建设等工作,从而保证畜牧档案资料管理格式的统一和规范,为畜牧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准确的信息资料;再次,强化畜牧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利用,构建市、县综合统一的畜牧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室,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畜牧档案信息资源分散管理的问题,有效提升畜牧档案管理的水平,有利于稳步推进畜牧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工作更好的开展。

  在畜牧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及利用过程中,应该严格根据畜牧生产、科研和技术推广的实际需求,深入挖掘畜牧产业档案信息资源,分类综合,促使其更好的服务于畜牧行业的技术推广、科研和生产中。因此,首先应该综合整理畜牧行业的科研档案信息资源,总结提炼实用性的畜牧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以便更好的指导畜牧产业稳定的向前发展。例如,就《肉羊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技术》、《白山羊养殖技术》等规定进行综合整理,并将其合理的整合成通俗易懂的科普x物,准确发放到畜牧产业大户中,以便能够在畜牧发展大户中发挥良好的作用;其次,应该紧密结合畜牧产业所制定的科研规划和年度计划,灵活组织畜牧信息档案管理的专业人员,综合编制畜牧档案资料,从而促进畜牧行业的科研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再次,促进畜牧档案信息资源的推广和应用,充分利用畜牧档案信息的科研、养殖场和生产大户的档案资料,深入挖掘具有较强实用性的畜牧生产技术,以便能够最大限度的推广到千家万户中,从而有效提升畜牧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总而言之,为了全面提升畜牧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效率,便需要全面做好畜牧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最大限度发挥畜牧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树立良好的服务观念,从根本上提升畜牧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李丽彤.浅析畜牧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深远意义[J].中国畜禽种业,2014(01):48-49.

  [2] 王伟林.如何构建畜牧科技档案的有效体系[J].当代畜牧,2014(02):34-35.

  [3] 吴清越.浅谈现代畜牧业中的档案管理[J].养殖与饲料,2014(08):64-67.

  人类和社会经济发展依赖并作用于草原。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及业内把“以草定畜”和草畜平衡视为对天然草地放牧管理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终极目标,“以草定畜”似乎已被广泛认同。目前,流行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牧民没有科学地以草定畜,因此,牲畜超载严重,导致草原严重退化。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由于干旱地区草地的非线性规律,即便确定一个合理的放牧压力,也未必能使草地从一个状态转变为另一个状态,最终达到稳定平衡,在干旱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远大于载畜量调节。草地的时间和空间异质性对载畜量核定有较大影响。以草定畜的基础理论研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目前存在一种倾向,“必须以草定畜,严格控制载畜量”,强制控制牲畜数量。虽然,加强放牧管理并实现草畜平衡,已经从业内呼吁,到为社会各界接受,并已由主管部门强力推行,但到目前仍未取得重大突破,其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支撑体系的缺失,而又仅仅强调减畜,致使“以草定畜”的放牧管理制度难于实现,在草原牧区实现草畜平衡管理依然任重道远。

  多年来,人们普遍把“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简单化为核定载畜量与减牧。草畜平衡管理应该是放牧管理的完整体系,核定载畜量当然是草畜平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决不是草畜平衡管理的全部。

  要确定一个地区的合理载畜量并非易事,除了准确掌握草地产草量,还有合理确定采食量和利用率的问题,而在不同放牧状态下牧草的再生率更是差异显著。特别是对以山区草地为主的牧区,由于草地牧草产量受地形、基质和气候影响极大,只能在较大尺度内进行监控,而且监测点位有限,在目前的技术水平及其基础资料积累条件下,以牧户为单位核定载畜量是极为不科学的。但是,通过观察放牧结束后剩余牧草的高度,判断放牧利用程度就相对简便并且易于操作,如果一个放牧季节结束后,剩余牧草的高度在2cm以下,说明放牧利用过度,需要减少放牧量,或缩短放牧时间,或调整、改变现有放牧方式;剩余牧草的高度在2~5cm,说明放牧利用程度适中,不需要任何调整;剩余牧草的高度在5cm以上,表明放牧利用不足,可以适当加大放牧量。

  在新疆,虽然传统放牧制度所形成的季节轮换放牧(实际是季节休闲放牧)利用体系具有与当地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相适应的特点,但是,也存在不尽合理和不科学的方面。当草地负载增大时,其对草地生产水平及草地植被的负面影响更加显著。随着人工饲草料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新疆牧区冷季的放牧量将逐渐减少,在冷季将有大量的牲畜舍饲或半舍饲,这就为全面规划和改革传统的放牧制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时空条件。

  确定合理的放牧时期(季节)与合理的放牧时间(始牧期与终牧期),是建立合理放牧制度、实现草畜平衡管理的重要环节,且容易操作、见效快、成效显著。

  草地状况的监测与评价,是草畜平衡管理的基础,必须建立完善的草地监测与评价体系,才能确保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及草畜平衡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草地管理人员及牧民也能通过对放牧场植被的监测(观察),及时判断和评价放牧利用的程度和草地植被的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放牧管理方式。目前,需要尽快建立便于草地管理人员掌握和操作的草地状况监测与评价方法,满足草畜平衡管理对草地状况评价的随机、便捷,易于基层操作和及时性的需求。

  农业部制定的《草畜平衡管理办法》已于2005年开始实施,相关省区也制定了配套的实施办法,从2011年起,国家又在内蒙古、新疆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其中,实施草畜平衡奖励,在核定合理载畜量的基础上,对未超载放牧的牧民给予奖励。当前的草畜平衡管理仅考虑草地的面积和静态的产量,在实施草畜平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关键性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同时,草原环境的法治推进,必须伴随并促进草原地区经济发展。

  目前,在广大草原牧区,可以依据的草地产草量数据资料,是以上世纪80年代及部分近期的调查数据为主,它实际是调查期的牧草存量,对夏季放牧场更是如此,而不是草地的牧草总产量。掌握草地的产草量及植被特点是以草定畜和草畜平衡管理的基础和核心,而要准确掌握一个地区的产草量是相当困难的(特别是在放牧状态下),有放牧的影响、牧草的再生量、年度间变化、地形变化等诸多问题。只有通过较长时间的定点监测,而不是传统的调查,才有可能系统地把握草地(特别是对夏季放牧场)的牧草生产总水平。

  动态掌握草地的实际放牧量也是草畜平衡管理的重要环节,而在目前的草原承包经营管理体制下,还没有建立起像以往那样有效的牧区草地放牧量统计机制,致使难以准确掌握草原牧区的实际放牧量,这也是目前实施草畜平衡管理所面临的困境之一。

  实施草畜平衡管理,特别是今年已经启动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如何考核与评价放牧场(特别是暖季放牧场)的草畜平衡状况,是贯彻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现草原牧区草畜平衡的重要环节。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方法在我国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目前的草地状况评价一般是由一些专业机构通过传统的草地调查或利用3S技术来进行,存在着评价周期长、缺乏直观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技术复杂,不易为基层技术人员所操作等弊端,难以满足草畜平衡管理对草地状况评价的随机、便捷和易于基层操作、及时性的需求。建立草地环境质量长期监测评价机制,是我国草地环境质量监测评级亟待解决的问题。

  放牧作为一种最方便、经济的草地利用方式,对草地植物生物量及植物组成的变化有很大影响。立足于草地资源所具有的生态功能与草原畜牧业物质基础的双重性,基于合理放牧利用有利于草地的健康发展,通过对不同放牧利用制度、不同放牧强度、阶段性禁牧、休闲放牧等放牧管理条件下草地植被的变化规律研究,“以畜控草”应该成为更加积极的草地管理态度和方式。放牧对植物物种组成有重要影响,在新疆天山北坡,同地带、同一类型的山地草甸草地,在夏季与冬季两种不同放牧利用制度下,植被成分差异显著:在冬季放牧利用制度下,山地草甸草地植被成分中,阔叶杂类草及小灌木明显增多,牧草再生性减弱;而在夏季放牧利用制度下,植被成分中小杂类草与禾本科牧草明显增多,牧草再生性增强;在降水量较丰富的中山带,禁牧封育2~3年后,植被成分中饲用价值低、家畜不宜采食的粗大杂类草明显增多。在新疆巴尔鲁克山,同地带、同一类型的山地草甸草原草地,在夏季放牧与割草两种不同利用制度下,植被成分也有显著差异,在夏季放牧利用制度下,禾本科牧草及小杂类草是草地的主要成分,而在刈割利用制度下,粗大杂类草成分显著增加。实践证明,通过不同放牧管理制度的变化,可以有效调控草地植被的状况即通过放牧控制草地植被成分,这就是“以畜控草”可能成为草畜平衡管理重要途径的基础和依据。

  在草地放牧量持续较高水平的情况下,按照核定的“适宜载畜量”减畜,难度相当大,一方面牧民依然以家畜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减畜即减少收入,牧民的想法还是尽可能地增加牲畜,同时,目前也无法以牧户为单位确定令人信服的“适宜载畜量”。由此,一味强调核定草地的“适宜载畜量”,看似很科学并且声势浩大,但实际效果不佳,几乎难以实现,这就是当前草畜平衡管理的现状。放牧管理,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不仅需要有科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有符合某一地区的具有地方性、合理性和实践性的知识。如果我们从草畜平衡管理体系的内涵出发,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从建立适宜的放牧制度人手,通过“以畜控草”的积极态度和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目前草畜平衡管理的水平,促进草地资源与草原畜牧业的和谐发展。对于新疆北部中山带的一些冬季放牧场,可以通过改暖季放牧利用减少草地植被中杂害的成分,提高草地的质量;对于降水丰富的夏季放牧场,通过延迟进入或提前转出畜群、调整畜种结构等“以畜控草”途径,修复退化草地植被,提高草地的生产水平。通过“以畜控草”,可以既保持草地植被健康状况又有利于草原畜牧业的发展,这对于实施牧民定居与冷季舍饲的新疆草原牧区,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前言: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在保证畜牧养殖业安全性的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是十分的突出的。基层动物防疫机构通过施行定期检查、消毒以及免疫工作的基础之上使得畜牧养殖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我国范围之内的动物防疫工作往往都是以行政区域作为标准的前提之下展开划分工作的,防疫工作的水平和行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的相互关系是较为密切的,我国范围之内动物防疫工作整体水平呈现出一种不均衡的态势,基层以及偏远地区开展的动物防疫工作的有效性是相对来说较为低下的。

  2.首先对现阶段我国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进行分析

  现阶段我国基层畜牧兽医动物疫病防治工作领域中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的。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从事养殖工作的人员的逆反心理,某些从事养殖工作的人员没有对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形成明确且全面的认识,认为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在其本身开展养殖工作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并不能够起到促进性作用,开展与否其实是没有过多的影响的。当他注意到某些养殖户根本没有开展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也没有出现疫病的情况之下,那么就会觉得自身开展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就吃了大亏。但是当没有开展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养殖者遇到疫病流行的时候,那么形成的经济损失就是难以估量的了,这个时候才后悔其实就已经来不及了。

  其次,有关于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配套基础设施并不是十分的健全,主要是国家在这个领域中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不足等相关的原因。所以一旦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了动物疫病的时候,基本上就难以及时的进行治疗并形成有效的控制了,进而也就会引发几位严重的后果。再次,就是现阶段我国从事基层畜牧兽医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是较为低下的,很多的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的,并且基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队伍的年龄具体构成结构也不是十分的合理,从业人员的学习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所以也就会在后续的基层畜牧兽医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正式开展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阻碍性作用。

  3.增强现阶段我国基层畜牧兽医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力度的过程中应当使用到的措施

  3.1增强内部管理工作力度的基础上,使得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首先主管部门应当针对基层畜牧兽医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程,并监督这项规程的贯彻落实,以便于可以对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做出一定程度的保证。与此同时也是需要定期的针对各项规章制度展开优化调整的,以便于能够使得基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和实际情况之间呈现出较为密切的相互关系。此外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也是需要针对从业人员展开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工作的,使得他们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养成一种爱岗敬业、全身心的为人民提供服务的态度。管理机构也是应当定期的开展业务培训工作的,以便于能够使得我国开展的基层畜牧兽医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满足市场经济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提出的客观要求。

  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复杂程度是比较高的,假如说是纯粹的依靠畜牧兽医来开展相关的工作的话,那么得到一定的成效就显得比较困难。但是在实际的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基本上都是不会予以充分的重视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也就没有办法 对计划免疫工作的全面施行以及屠宰免疫的贯彻落实做出保证了。在加上现阶段畜牧兽医领域中施行的法律法规也不是十分的完善,群众也没有养成全面的动物疫病防治意识,所以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干预的力度应当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以便于能够使得我国基层畜牧收益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向着规范化以及法制化的方向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性作用。

  总而言之,我国范围之内的基层畜牧兽医动物卫生防疫工作因为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各个层面相关因素的限制,在实践的过程中应当以本身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分析本地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领域中存在著的问题,在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的经验的基础之上,逐步构建出一套具有本地特色的基层畜牧兽医卫生动物防疫机制,从而也就可以使得本地区出现大规模动物疫病问题的几率最大限度的降低,进而也就可以对食品的安全性做出一定程度的保证了。

  [1]陶庆峰,顾振宇. 基层兽医动物防疫工作重点探析[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12):14.

  [2]昝良德,陈浩,李成炯. 做好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措施[J]. 农业与技术,2016,(18):120-121.

  [3]苏峰,孟伟,张伟,苏红艳. 谈如何做好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J]. 农民致富之友,2014,(22):249+152.

  畜牧兽医专业是中职学校中对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一门课程,为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全面提高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质量,应当在当前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在畜牧兽医专业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机整合,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更好的满足网络技术条件下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需求,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实践的积极性,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就中职学校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专业课程内容主要包含动物解剖生理以及饲料营养的基础知识等,以培养多元化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生产服务一线操作人员为主要培养内容,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要招生对象。

  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形势下以计算机为主的一种技术形式,实现了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在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能够实现对信息资源以及信息方式等进行合理利用,推进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学习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将畜牧兽医专业课程内容深化到学科实践活动中,促进信息技术与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整合理论的不断深化,促进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信息技术可以称得上是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一种有效的辅助工具,对于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关实践研究表明,在中职学校实际教学活动中,将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进行有机整合,能够在优化教学结构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参与到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中,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并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此同时,将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教学结构,为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可靠的基础。

  在认知主义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的有机整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信息资料的搜集和分析活动,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实现了分工协作和有效思考,促进了建构主义的顺利实现,深化了学生对畜牧兽医专业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自主发现知识内在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并将理论知识合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促进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效的运用到畜牧兽医的专业课堂教学中,这是由于畜牧兽医专业相关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型课程,是对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整合进行了新的探索。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畜牧兽医专业知识,充分利用其生动性、直观性,互动性等特点,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要多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教学媒体。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将仿真演示模式运用于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具体情况来展示视频内容,要求为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手术方法,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自主进行视频点播与内容回放等可以反复观看以达到明确的目的,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灵活性。随着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不断提高与完善,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其中的一些简单步骤,可以不同角度的展示,对比,类比。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某中专学校养殖科畜牧兽医专业授课情况为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反复练习,学生在课后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复习,在充满趣味性的同时,能将知识点反复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作为期末考试的重点复习资料。并且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重点的练习,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成绩管理,针对中职学校学生头脑灵活、贪玩、好战等心理特点,更加详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促进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的顺利进行。在智能训练环节还应强调学生知识的巩固,在脚本设计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动心思。

  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培养在动物生产、饲料生产与加工和畜禽疾病防治第一线工作的动物疾病防治和防疫检疫人员。为缩短学生就业以后在工作岗位上的适应期,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部分。应正确看待它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显微镜结构的实践技能考核。

  为全面提高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质量,在讲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进行有机整合的过程中,应当合理优化教师资源,将教师工作重点从学生管理方面转向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教学研究方面,以进一步提高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质量。当前畜牧兽医仿真实训系统正处于初期开发阶段,在信息技术与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引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明显增强,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减少,并且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中职学校学生参与专业课程实践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与此同时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日益提高。

  在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中职学校畜牧兽医教学中的作用,要重新认识中职学校畜牧兽医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实现中职畜牧兽医教学新模式,逐步完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库建,明确硬件软件是保障、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关键、教学设计是灵魂。中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课程整合教学的灵魂是课堂教学设计,教育者也要变成被教育的人,时时刻刻参加继续教育,优势互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总的来看,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形势下,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的难度也日益加大。为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的有机整合,中职学校应当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建构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整合的模式,并将其有效融入到现代化教学环境中,对教学资源仅限于优化利用,充分调动中职学校学生参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技能型人才。